Miyu的阅读灯

读书笔记博主/专注外国当代小说、诗歌、女性主义文学、人文社科等/杂食动物

近期读书笔记汇总 | 人文社科类 (1-3)

本科毕业之后读书的时间骤然减少了很多,甚至到了国庆节假期买的书直到学期末都没有拆封的地步,因此我不免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整个学期都在掏空自己做几乎没有意义的输出,但是学识的输入却很单一且缺乏。因此写完所有的课程论文之后,我简直是陷入了报复性读书的漩涡,而再一次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新学期几天后就要来临,希望在这个学期里我还是能够挤出时间,在好好学习的同时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1. 《考古的故事》


这是近来我读到的书里最令人快乐、最引人入胜的一本。我个人非常喜欢它的装帧排版,封面的图案还不是简单印刷的,摸起来手感很好,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也很合适,不像一般学术类图书那样小而密,不会让人犯困。

而书里的内容也非常翔实,是按照考古学概念上的年代与地点(如新/旧世界)划分了章节,每一章都从一个具体遗址或文物出发,对相关的考古行动和发现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和梳理。而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的考古学家,确实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而且在严肃的讲述的同时还能够夹杂一两个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法老的诅咒到底是怎么回事、破译古文字、要阅读打不开的铜卷只能把它切开等等,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我非常喜欢在每一大部之后的《更深一步》这个部分,讨论的都是普罗大众会关心、但非专业人士可能很难做出解答的问题,例如“怎么知道该挖哪儿?”“要怎么挖?”“怎么确定文物的年代?”作者对这些问题做出了非常具体的回答,我作为一个门外汉看得非常有乐趣,而且还从具体操作介绍到了背后的原理,就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透彻感,对于科普读物来说实在是很难得。这几个章节让我也对考古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如果能有机会拿着计数器去勘察,或者实际看一看某个考古挖掘现场一个个方格里是怎么由于土层不同或者建筑物出现一条条明确的分界线,那真是非常难忘的体验了。不知道国内有没有招募志愿者的考古实践……

这本书看着挺大一本的,实际上并不长,而且也不难读,我至今还是很喜欢书中讲埃及、特洛伊、庞贝和死海古卷的这几章,而且觉得考古学确确实实是一个又讲运气、又考验实力的学科。有的发现确实是偶然,有的又是一个巨大的团队殚精竭虑工作数十年的成果;有的人未满十岁跟着父母在挖掘营地就能取得巨大的发现,有的人又满口胡话、沽名钓誉……而且考古学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发现,有时候确实与大众被部分“意见领袖”与媒体塑造出来的认知相去甚远,因此科普也的确很有必要。

虽然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现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还是能够清晰回忆起读书的时候产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恍然大悟的感觉、还有恨不得拿起小铁锹就去考古的浓厚兴趣(虽然我日后选择去博物馆看看文物排解这种心情)。我觉得,如果你喜欢考古、历史或者博物馆,对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某件文物的背后故事很有兴趣,甚至仅仅是像我这样的虽然学过文科但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的门外汉,这本书都是非常合适的消遣。

目前我决定以这本书为起点做一些发散性阅读,接下来准备看《庞贝三日》和《追寻特洛伊》,毕竟那些因为挖出了最老的古人类化石开心得在营地放了一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就用Lucy给化石命名了的这群人,实在是非常可爱,又非常博学呀。

2.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买这本书基本上是因为我对“剑与魔法”类型的RPG和轻小说难以磨灭的喜爱,而且也感觉《图说》这种标题看起来会比较轻松好读。但是实际上呢……并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本书和同系列的其他书比起来,介绍性的内容和图片并不是特别多,而且开头部分就比较学术,头几页讲中世纪农业体制的真的非常劝退……太困了。

不过这本书还是渐入佳境的,讲完了农业体制,讲到农村和乡村生活之后,就更翔实一些,而且也有意思多了。而且我个人摈弃了对它轻松简单的期待之后,严肃地读起来就觉得颇有收获,因为它基本上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乡村形态、城市规划和人民生活是如何发展演进的。我们所熟知的的“城堡”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这种形态,而是出于生产生活、防御、统治等多种需求慢慢演化出来的,我们的生活虽然在历史尺度上看是日新月异的,但本来也是如此慢慢渐进发展的。

另外满怀私心地说一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很多游戏设计还是颇为尊重历史的。说到农民和他们耕种的田地如何一步步被包括到领主城堡式的据点之中、被领主所保护,就能想到巫师3的乌鸦窝;说到城市附近存在着在郊区生活耕作的农民,一旦有战事可能还会被接进城市中,就想到巫师1的维吉玛郊区;而城市组织的中心渐渐演变为能够举行集市的广场或拱顶建筑,也是让我想起很多著名的、我战斗过的场景……这些“既视感”很大程度上也增添了我阅读的快乐,但是我还是最喜欢陶森特!

接下来我准备读这个系列的《图说英国管家》和《图说西方建筑史》。

3. 《饥饿帝国》


这是我近期读到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能用食物这个特别的角度对英国历史、殖民史和全球化进程进行分析,还能够写得这么完整和系统,我实在是非常尊敬这位作者,推荐各位小伙伴读一读。这本书的难度要大于上面两本,因为学术性比较强,但是写法上又保证了还是有一定的趣味性,因为每一章都讲到了具体的某人在何时何地吃了一顿怎么样的饭,再从这一顿饭出发,讲这些食物是如何被编织进大英帝国的殖民网络,并且影响数个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的。

我此前阅读的非断代的世界史读物,都尽量写得很大很广泛,但是就难以读下去,我个人认为远不如关注一个比较小的话题进行详细的阐发。上一个让我有这种选题和切入视角选得真好的感觉是《枪炮、病菌和钢铁》,但是《饥饿帝国》这本书读起来的难度没有《枪炮》一书那么大,因为它全局性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少,更多地还是集中在某个案例进行详细解说和比较,就比较好懂。

读完之后我觉得它改变了我以前一些“浅尝辄止”式的历史认知,以前历史书上由原因到结果的推断太过浅层了,可能只是截取了一长串历史变化及其影响的最后两环。而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中太过重要的一环,以至于很多变化从深层次来说其实能够勾连到它,且很有道理。

例如黑奴贸易,我个人以前只是单纯地把黑奴当作劳动力来思考的,只考虑到他们参与到种植园中创造的经济价值以及购买他们花费的资本,但这本书告诉我他们并非以这样单纯的面貌参与到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之中:长途运输黑奴所需要储备的食物促进了宗主国食品生产和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完善,而黑奴又将他们自身的饮食文化与宗主国、殖民地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整合,从而无论是他们的家乡还是殖民地的农业与饮食都发生了变化。

而我在读到曾经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时,也惊觉自己从未考虑过“为什么是茶叶?”“为什么美国需要进口茶叶?”等一系列问题,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蝴蝶效应式的答案:需要追溯到茶叶作为东方舶来品被出售给贵族,又一步步因为供给量的扩大成为中产和贵族可消费的消遣开始。至于“茶叶+糖”的搭配是怎么让底层人民上瘾、并赖以维生,茶又是怎么在英国取消了对糖的贸易关税限制法案之后成为了点燃北美人民怒火的替罪羊,就留给大家到书里看吧。

但是我还是要特别指出,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有些一般,读起来不是特别流畅,而且存在一些句子过于欧化的问题,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些错别字,不知道会不会在日后的版本加以修正,如果有新版的话就买新版的好。

P.S. 最近lofter的敏感词实在是太烦人了……怎么才能好好写东西呢,如果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可能还是会考虑换平台了。

评论
热度 ( 7 )

© Miyu的阅读灯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