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u的阅读灯

读书笔记博主/专注外国当代小说、诗歌、女性主义文学、人文社科等/杂食动物

蝲蛄吟唱的地方:来自湿地、归于湿地的爱与诗

【长文+剧透预警】【非常主观】

【0520有补充更新】


罗马那本书的笔记太难写了,所以我决定回归本业,做一点粗浅的文学批评。

我今天想要评价的是《蝲蛄吟唱的地方》这本小说。坦诚来讲,我一开始对它寄予厚望,一半是因为充满各种溢美之词的推荐语,另一半是因为它得了奖且卖了影视版权。但读完之后,我必须坦诚地说,这本书的水平比平均水准高出不少,我读得非常愉快,但有些缺乏回味,读完之后总有种“还可以写得更好”的遗憾感。

平心而论,这本书真的写得漂亮,翻译也不错,不论是场景、氛围还是人物心理都非常抓人,单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值得欣赏、更值得阅读原文的一本书。但是借用豆瓣友邻的一句话来说,确实“情节不够高明”,严格来说甚至有些平庸。我之所以觉得它有所不足,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我不认为一个有点俗套的故事能够因为“讲得好”就跻身好故事的行列。但是如果你对这个故事的预期不那么高、不像我一样因为能猜到故事发展降低对它的评价,那这本书应该能给你比较良好的阅读体验。

0520update: 花了几天看完了原著,我保留上面对中文版的所有评价,但认为原著的阅读体验比中文版好得多。但我并不认为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译者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揣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读非母语文本的时候主要的感知力都落在语言上,而且非母语文本多少会有些距离感,让它显得不那么老套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原文确实写得很漂亮,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到翻译是无法复现这种美的。


null

语言:极致的美、简单和力量

按惯例,赞美的话放在前面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湿地”,可以算是我2019-2020年读到的最好、最美、最摄人心魄的章节。光是语言本身就已经足够有力,粗砺、现实、流畅、优美,还有与主人公年龄匹配的天真或沉稳。这让阅读这个故事成为乘船在宽阔的水道上前进的美好体验,你始终能感受到起伏的水浪、咸腥的海风,风景从身边快速掠过……但等你意识到,它们已经远远地落在你的身后,但又有悉悉索索的声音、有从枝头上飞掠而过的黑影——永远有东西吸引着你的注意力,仿佛被一根无形、轻柔的缰绳牵引着。这令我非常难忘,甚至为此感伤。

我几乎是读完序言就能够确定,这就是我非常偏爱的那一类文风:

 

       湿地不等于沼泽。湿地是一片光的空间。在这里,草在水中生长,水流向天际。溪水缓慢流淌,带着太阳的影子蜿蜒奔向大海。在上千只雪雁的喧闹声中,长腿的鸟儿们以不可思议的优雅姿势起飞——美得不像是为了飞翔而生。

       然而,在湿地中,处处可见真正的沼泽侵入低洼,隐藏在湿冷的树林中。沼泽的水死寂而阴暗,似乎它泥泞的喉咙吞噬了光。在这阴暗的洞穴里,连夜行动物都会在白天出来。当然也能听到声响,但是比之湿地,沼泽是安静的,因为分解是细胞层面的工作。生命衰败、发臭,归为腐烂的一团;凄凉的死之泥穴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一九六九年十月三十日早晨,蔡斯·安德鲁斯的尸体躺在沼泽中。他本该悄无声息、按部就班地分解、吸收、永远消失。沼泽知晓所有有关死亡的秘密,因而并不必然视之为悲剧,当然更不是罪恶。但就在那天早晨,村里的两个男孩骑着自行车去老防火瞭望塔,在第三次转弯时看到了安德鲁斯的牛仔外套。

     Marsh is not swamp. Marsh is a space of light, where grass grows in water, and water flows into the sky. Slow-moving creeks wander, carrying the orb of the sun with them to the sea, and long-legged birds lift with unexpected grace-as though not built to fly-against the roar of a thousand snow geese.

    Then within the marsh, here and there, true swamp crawls into low-lying bogs, hidden in clammy forests. Swamp water is still and dark, having swallowed the light in its muddy throat. Even night crawlers are diurnal in this lair. There are sounds, of course, but compared to the marsh, the swamp is quiet because decomposition is cellular work. Life decays and reeks and returns to the rotten duff; a poignant wallow of death begetting life.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30, 1969, the body of Chase Andrews lay in the swamp, which would have absorbed it silently, routinely. Hiding it for good. A swamp knows all about death, and doesn't necessarily define it as tragedy, certainly not a sin. But this morning two boys from the village rode their bikes out to the old fire tower and ,from the third switchback, spotted his denim jacket. 

作为开头,这段实在是非常够格,如今再看仍然能揣摩出许多的弦外之音,但语言的美丽仍然是压倒一切的。我深爱这种文风:如此通顺,不整段引用便感到有缺憾;非常精巧,可以有适度的雕琢感,但绝不造作;很有画面感,但是朴素而非堆砌;始终保持疏离和克制感。最后是我最偏爱的一点,我并不太喜欢那种个人情感压倒一切的小说,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广泛地采用了湿地的“自然语言”(甚至有时候是“科学语言”),就像主人公基娅没有上学、却从湿地里学习到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那样,基娅和基娅的故事都稳定而紧密地与湿地所关联着,没有迷失、怀疑的感觉,我们能明晰地感觉到,所有的情感、气氛和情节都被湿地所容纳。我并不觉得有任何不足,而是深深被这种语言天然质朴的生命力所折服。


“湿地少女”——自行绽放的花

而语言的美丽还有另一个功能,也就是对基娅这个形象极为成功的塑造。以故事开头为例,母亲、哥哥和姐姐们、最后是父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基娅,而十岁不到的她孤注一掷地紧握着所知甚少的“社会规则”在镇子和湿地里的挣扎生活,在天真的无助和痛苦之外,更浓的意味是显示这个孩子如此蓬勃的生命力、胆怯但纯真的天性,或者换句话说是未经塑造的“野性”。但因为话语里流露的这种天真,这种充满苦难的遭遇和怎么也算不上舒适的环境反倒显得有几分虚幻,像是童话了。这其实也是糖衣炮弹,但基娅的顽强意志抵销了这种童话的荒诞感。

回顾全书,我觉得第一部分(基娅学会独自生活、学会阅读、初次陷入爱情)写得尤其好,作者对于语言的掌控和叙事节奏的把控都非常精妙,而又存在很多隐喻性的情节、意象和符号,例如基娅忧心染上破伤风,在门廊小床上煎熬几个日夜的情节。不论作者的意图如何,这个情节都宿命般暗喻了基娅的人生:“注定被扭曲、被折磨的一生”,以及孤独、避世、背离常规的基调。我们通过她的眼睛窥视湿地和小镇,而她从自己的窥视中学习到了朴实的生存哲学,并成长为美丽、野性、固执、聪慧的人。但她个性的复杂与“领地”的窄小又构成了另一种突兀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让我们自然地共情,自然地怜爱,甚至自然地被蒙蔽视线(虽然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作品受到如此多的赞美,确实理所应当。这对当代读者来说,可能显得“稀奇”或者“新奇”:湿地和湿地女孩,她的成长、爱与苦难,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形象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与自然重新连结的渴望;但作者完成得确实很不错。我并不是在说这个题材选得非常讨巧,或者认为它受欢迎是非常偶然地交了什么好运,更何况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资深的生物学家,我只是坚持认为评价一个故事时,需要彻底把这些外在全数除去,直视本质。

 

Young-Adult小说水平的双线叙事

话说到这里,我自然要说这个故事中有难以忽略的平庸之处。再次平心而论,这个可能被诟病为“过分慢热”的开头,我并不觉得冗长,因为这显然是双线叙事,不能指望两条线很快地交织在一起,何况一开始就说明了,凶杀案发生在1969年,而基娅的故事是从1952年开始的。但是,这里的“双线”实际上是两种类型:基娅的人生经历可以算是一部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而凶杀案的部分毫无疑问是悬疑推理,甚至一开始还有点本格意味。理论上,这两种类型、两条故事线的交叉点,就是在基娅成长的过程中,她缘何被卷入这样一起难解的凶杀案?这起案件对她的成长又有什么意义?虽然这种设计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读起来也理应很精巧,但是我觉得实际的阅读体验并未达到预期。

以成长小说的标准来说,我觉得前2/3写得不错,因为基娅的成长非常典型、非常剧烈,例如年幼基娅的生存斗争、她和泰特美好的“阅读之夏”、成年后的爱情。她的爱情也体现了这种成长:经历了无法抵抗的一见钟情、父母悲剧婚姻的重演、彰显自主性的追求与抗争,这三层情感无疑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造就的。而她的成长脉络也很清晰,由一个个里程碑所凸显:基娅逐渐了解湿地的规则、为湿地所接纳;逐渐懂得阅读,通过文字了解了家族和家人的过去、找到了一生的志趣。在这个类型中,基娅的自我实现是成长的潜文本。

而当她被治安官逮捕,两条故事线交汇之后,她的成长却陡然变得扁平,丧失了这种丰富和戏剧性。其一是她在监狱里展示出的被动、抗拒的消极姿态,她几乎是对读者关闭了自己的内心,我们并不比她拒绝沟通的律师更了解她多少,因为她只片刻地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痛苦和脆弱。其二是狱中和审判这个部分比较长,却主要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对基娅的塑造仅有只言片语,而出狱后的篇幅又很短暂,并且写得稍显仓促,情感与角色形象都不足以与前文构成强有力的对比。这样就显得结尾基娅最终形成的恬静、淡泊的面貌与前文关联不那么紧密,而她的形象比起童年和少女期也要离我们更加遥远。

但恐怕最致命的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者擅长写湿地成长故事,但并不擅长写悬疑推理。我想很多读者都能早早猜到,杀害蔡斯的真凶就是基娅,其一是她有充分的动机,其二是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嫌疑人,根本没有任何其他的调查方向让我们分心,其三是“杀死负心汉”这个故事实在是非常老套,甚至老土得可以算是陈词滥调。但这不意味着这种故事一定就写不好,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写好的话,基娅的形象将会更加丰满、故事的冲突也会更激烈。

然而实际上,到警察首次怀疑基娅、搜查到了可疑证据为止,情节还是曲折的,但此后却非常一马平川,甚至乏善可陈:一个个证人主动出现在警察面前,法庭辩论也显得有些孱弱(0520update: 我看英文版的法庭戏还是写得挺有冲突的……)。把这个悬疑故事单独拎出来,它的“解谜”和“定罪”其实是非常平白、缺乏冲突的,而情节的俗套更加激化了这一点,自然“反转”显得后继无力。

 

是谁造就了湿地女孩?

最后,我还是对如何评价基娅感到犹豫。她身上的优点已经提过,但她的爱情仍然值得深究。很多人对泰特不告而别、让基娅受蔡斯欺骗的行为多有微词,但我们应该看到他在这段关系中的地位。他教会基娅阅读,帮助她打破与文明社会的隔阂;而为了赎罪和挽回,他又帮她出版博物学读本,让她实现了自我价值、真正自立。某种意义上来说,蔡斯也是起到这种功能的角色,只不过他的力量落在了负面。这样一来,基娅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塑造的,是缺乏这种“外力”时不能实现的。湿地女孩完全是湿地智慧、野性、美丽的象征吗?她终究还是由文明社会的男性力量所凝视、所塑造的。我对此感到遗憾。她本可以更加独立、更加自由。

更重要的是,泰特也有同样的问题。为了塑造基娅,他活得像个“工具人”,在我看来,他最鲜活的时刻是在家庭生活中以及自私地离开基娅的时刻,因为流露出了许多真实的缺点和烦恼。同时,可能我过于敏感,但他俩重归于好时,安排基娅说出“从没有记忆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你了”(大意)在我看来的确意味微妙。这给我一种作者通过在结尾补上“天生缘分”证明他们多么般配,急于让他们实现世俗圆满的观感。我前文说结尾有些仓促,这也是原因之一。

(0520update: 读完原文之后,我反倒觉得蔡斯这个角色也是值得琢磨的。他身上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从基娅视角描绘的他比泰特更加神秘,我们甚至不能判断他逢场作戏究竟做到了几分。本质上,我觉得他比泰特更加“野生”,在他和基娅所谓的爱情中,他偶尔流露出的真诚——比如没有必要地、在和基娅关系破裂之后仍然戴着她送的贝壳项链,以及对基娅偶尔展现出的欣赏与讶异——不像是单纯因为爱情或者性吸引力,而更像是某种基因或本能。而他对她的种种欺瞒与利用,以世俗眼光来看当然是道德败坏的,但以湿地逻辑、生物生存的斗争来看,无疑是一种动物性的“利己”。)

我个人觉得,基娅这个人物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与鲜明的野性,本来是不需要任何外来的男性力量塑造的,她把蔡斯击倒、并且极为机敏地避开他生活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杀死蔡斯”,更是她的高光时刻。但是这个部分,所有人都讳莫如深——我们只能擅自揣测,她写下那首冰冷的描述谋杀的诗歌时,是怎样的表情与心情,她是如何匆匆乘着夜色、与无言的湿地一同谋害她仇恨的那个男人,又是如何在亘古不变的日升日落、日复一日增长的恐惧与恨意中制定这个精巧、艰难、决绝的计划的。很遗憾,我们看不到她身上最具野性、最能体现她自己的这一部分。但或许对于基娅本人来讲,如此平凡、平静地度过一生,把这段故事用假名写在诗里、掩埋在湿地里,的确是她最好的选择和归宿了吧。


注:这本小说虽然是作者的处女作,但作者已经71岁了。


TheFirefly


Luring him was as easy

As flashing valentines.

But like a lady firefly

They hid a secret call to die.

 

A final touch,

Unfinished;

The last step, a trap.

Down, down he falls,

His eyes still holding mine

Until they see another world.

 

I saw them change. 

First a question,

Then an answer,

Finally an end.

 

And love itself passing 

To whatever it was before it began.


评论
热度 ( 7 )

© Miyu的阅读灯 | Powered by LOFTER